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好文赏析 | 读懂汤显祖的《邯郸记》也就读懂了人生!

时间:2023-05-16 09:06来源:公众号 点击: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能够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为此他感到非常愉悦,已经忘掉自己是庄周这个人了;谁知过了不久,庄周一梦醒来,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周,并非是那只蝴蝶。于是他陷入沉思——假如自己一梦不醒,那么如何才能分辨蝴蝶与庄周呢?或者假如做梦才是暂时的苏醒,苏醒只是重新沉入梦境,那么实际上就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周,并非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

 

 
 
         这个寓言十分抽象晦涩,晋朝的郭象在作注时,指出庄子这是在讨论生死的大问题——郭象注释道:
“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
庄子以“觉”为生,以“梦”为死,讲述梦不知觉、觉不知梦、生不知死、死不知生的道理。人们对于死的畏惧,大多出自于不知,而庄子认为这种“不知”其实是不足畏的。死或许就像做梦一样,在死的状态下,人并不知道自己已死,而且还感到很“适志”,并不是在死后就会留恋原先生时的状态;就像庄周梦见自己成为蝴蝶以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也不再留恋原先的“庄周状态”一样——无论是做蝴蝶还是做庄周,庄子都可以安然接受。这便是一种达生的观点,用《大宗师》里的话总结就是: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后人将庄子的这个哲理进行演绎,从而诞生了沈既济的《枕中记》、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以及汤显祖的《邯郸记》。
   
  

《邯郸记》的故事原型

这便是沈既济想要表达的哲理,他认为人生如梦如幻,一切都瞬息轮转,富贵、得失与荣辱交织在其中,最后必将以死亡来作为结局。在这个故事里,着重讲述的是“生”的虚幻,而未谈及到“死”的真谛。  
《枕中记》的主题是欲望

马致远对《枕中记》的重新演绎

 
与沈既济不同,马致远把黄粱梦描写成了噩梦,并加入了大量的原创情节。沈既济意在说明人生浮华多变,瞬息即逝,不应过度逐欲;马致远则把人生描绘成一种苦难,只因人们迷失本性,才堕落凡尘,迷醉于酒色财气。而求得解脱的办法,也就只有出家修仙这条路了。这样,马致远把传奇故事写成了否定人生的悲剧,而到了明朝之时,汤显祖又把悲剧写回成传奇剧,并且除了“生”之外,还思考到了“死”。
 
 
  

    汤显祖《邯郸记》里的哲理内核

     
 
 
 
       剧终,卢生与八仙相见,他笑称“弟子一生耽搁了个‘情’字”。于是张果老便请众仙来向他一一点醒一番,令其件件忏悔。最终卢生看破姻亲、功名、恩怨、荣辱与生死,甘愿领了扫帚,做个扫花的“闲人”。
 
       所谓人生如梦,但人生毕竟不是可以苏醒的梦——人生没有历经荣华富贵后才幡然醒悟的机会。因此要通过戏剧艺术来实现这种独特的体验,人不需要如梦中一般,去经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去尝试抛弃君臣妻儿之后产生的后果。如果观众有足够高的审美素质,那么他自然能在《邯郸记》中找到人生问题的答案,能让自己跟随卢生一起入梦,一起去体验如梦幻泡影的人生。进而提升自己的感悟,理解生活的真谛,这就是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
 
 
编辑:邓超丨文章来源:野鹤易学堂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