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牡丹亭的唯美绮梦爱情,已传唱了四百余年。
《牡丹亭》为明人汤显祖所撰,汤显祖曾创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最为经典。汤显祖也说:“吾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这首被传唱了数百年之久的《牡丹亭》,讲述了一段杜丽娘与柳梦梅百转千回、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与年轻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其后柳梦梅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与书生成婚。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张扬至情,肯定自然人性,肯定自由的爱情,对于提倡贞洁纲常的传统道德观念以猛烈的冲击。
今日便一道走进唯美《牡丹亭》,走进汤显祖笔下的有情世界。 牡丹亭畔何为情——解读汤显祖笔下的有情世界
文|张燕瑾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于《牡丹亭》,李渔说:“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洪昇说:“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逾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惊魂而通变之。”吴梅先生持论相同,当代学者也多持此种看法。可见,人们都把这十几出戏作为《牡丹亭》的精华,以至今天舞台上演的一些改编本大都详此数出而省略其余。汤显祖是明代戏曲界言情派的领袖,人们普遍视“以情反理”为汤显祖也是《牡丹亭》思想的主旨,这十来出戏是汤氏“情”的思想的形象表现。
其实不然。《牡丹亭》全剧55出,若仅十几出即能了事,则全剧大半岂非成了赘疣?若多废芜之笔,汤显祖凭什么雄踞词坛、《牡丹亭》如何能千古不朽而称经典之作?
“情”是汤显祖的主导思想,是他一生的追求,按照汤氏的说法,“情”是万能的。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歌啸,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情”不是外在的,人生而有之;在“情”的支配下可以产生戏剧等文艺,而文艺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天地鬼神、殊方万物、古今变化,都可以表现。所以归根到底,“情”乃驱动力;“情”又是难以言喻的,微妙的,“感于幽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记题词》)。“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标目》)吴吴山三妇评曰:“情到至处,亦不自解。”大有老子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意思。但是“情”也必须附丽于物和象才能表现出来,老子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流于歌啸,形诸动摇”,歌舞戏剧就是一种表现形态。汤显祖还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汤氏要通过写梦之戏表现“情”,所以要把握汤氏“情”的真谛,就应当通过全部《牡丹亭》进行探讨,而不仅仅是生死十出。
从整个明代的思想发展来看,明代前期,由于朱元璋施行高压政策,士大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大诰三编》)。士人除做官之外别无选择,在程朱理学禁锢下,人格卑弱,精神猥琐。“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接着又发生“夺门之变”,皇室内讧,皇权逐渐削弱,人们追求享乐。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开始文化反思,摆脱程朱思想束缚,一统思想打破。先是白沙先生陈献章冲破牢笼,追求率真自由的真我,稍后阳明先生王守仁提出“求理于吾心”,“格物致知,自求于心”,重视自我,拓展了士人的精神空间,开拓了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新局面。虽然并没有取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但却给了士人更多的精神自由。汤显祖就是这种多元思潮中的弄潮儿,他认为明代最缺乏的是“情”,因此提倡“情”,企盼有情社会的到来。明代社会没有为情留出生存空间。朱元璋与侍臣论治身之道时说:“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宫室饮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于己者皆是也。然惟礼可以制之,先王制礼,所以防欲也,礼废则欲肆。为君而废礼纵欲,则毒流于民,为臣而废礼纵欲,则祸延于家。故修礼可以寡过,肆欲必至灭身。”嘉靖十七年诏书云:“朕历览近代诸儒,惟朱熹之学醇正可师,祖宗设科取士,经书义一以朱子传注为主……礼部便行与各该提学官及学校师生,今后若有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毁朱子者,许科道官指名劾奏。”嘉靖时都御史王廷相曾言,官场“谄谀贿赂,无所不为”,“廉耻扫地”,感叹“朝无君子矣”!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则披露了万历朝“贿嘱附势,盛作不忠之事,躐窃富贵者,往往而是”,万历帝也承认:“甚无公直,好生欺蔽!”家庭里,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就是社会的缩影。杜宝夫妇家教甚严,不许女儿白日盹睡,不许逛花园荡秋千,允许的只是课女红和读诗书,目的是消磨和箍制青春少女的生命活力,以适应礼教规范,这样才能“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因此要为杜丽娘延师,而择师是有标准的——“鸿门腐儒”,于是选中了陈最良。陈最良其人,“鸿门”倒没看出来,“腐儒”却是货真价实。他只会“依注解书”,却从不曾游过花园,从不晓得伤春,迂腐得可以。所以春香嘲他为“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闺塾》)。在《牡丹亭》里,陈最良是以传统礼教代表的面目出现的,他向杜丽娘灌输“后妃之德”“昔氏贤文”、《女诫》的过程,就是礼教对杜丽娘实施规范和改造的过程。“为娘是女模”,师乃生之模,家庭和社会就是要把杜丽娘塑造成为女陈最良。只是让人适应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成为社会等级秩序中的一分子,却忽视了人的鲜活的生命、人的要求欲望以及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和追求。这是泯灭人性的过程,所以春香说这是“把人禁杀”。礼教对人性的漠视,使杜宝夫妇虽然爱女,却又鸿沟隔绝,不能知女。丽娘明明是伤春,他们硬说是寒热惊风,“一个哇儿甚七情?”心病不知医心,眼睁睁断送了女儿性命。这也是杜丽娘偶有一次游自家花园的机会,都会异常惊喜,都要认真打扮的原因。
爱美本是人的天性,丽娘原本“一生爱好是天然”,但在礼教束缚下她竟连自己都漠视了,以致游园前照镜梳妆时才蓦然发现自己的青春容貌竟是如此美丽!于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苦闷油然而生:“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自己的苦闷都说不清道不明,正说明其产生原因不是由具体事件引起,比如以往戏曲所经常描写的父母干涉婚事等,而是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的压抑——这是社会的苦闷,时代的苦闷。这正是《牡丹亭》的深刻之处。在游园中,杜丽娘发现了大自然的春光之美,由此联想到人的青春之美;春光难以久驻,青春岂能长存?游园本为开心释闷,结果却如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所以杜丽娘才唱出了千古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道出了时代苦闷的心声,震撼着历代读者和观众的心灵。
容貌美,爱美——不论是穿戴之美还是大自然之美,都是个性化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对这些美的发现和欣赏,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人性既被压制,连自然美也被遮蔽,杜丽娘所言:“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杜母言:“怪他裙衩上,花鸟绣双双。”整个社会也就失去生机和活力。人只是作为社会的工具、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汤显祖要追求另一种生活——有情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