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临川文化之勤廉篇|忠孝仁义真君子——论汤显祖的人格魅力

时间:2022-07-11 10:07来源:未知 点击:
   
    汤显祖是我国明晚期的文学大家。可称大师名家者仅凭深厚的文学功底远远不够,更为人所喜的往往是其超凡脱俗、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如苏东坡之屡贬而不失其乐;如刘文典之狷狂而不失其义。汤翁作为传统文化背景下崇尚忠孝仁义的典型君子,其人格魅力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事上以忠而不失其节。“忠”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君子的首要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第一个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以后各代史书也均以忠奸辨清浊,列入忠臣传则千古流芳,如颜真卿、文天祥;若不幸列入奸臣传则要背负万世骂名,如秦桧至今仍长跪岳飞墓前,受往来游客唾弃。忠有大小智愚,汤翁出世于晚明,其忠亦是逆乎腐朽末世的大忠。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在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以南京詹事府主簿的身份上疏皇帝,即震动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他在上疏中不惜开罪内阁首辅申时行而直陈当朝弊政:“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案虽以汤翁被贬徐闻终结,但上疏中所斥的首辅申时行、次辅王锡爵当年便被准致仕,礼、户两科给事中等人则直接罢免。因而汤翁此举亦可说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举。但万历二十五年以后皇帝下令在浙开矿,并派税使宦官搜刮民财,汤翁在《寄吴汝则郡丞》中言:“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以宁,将恐裂”,又作“当知雨亦愁抽税”,可知弊政之重。因此在万历二十六年入京上计后愤然辞官回乡。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记道:“而公以倜傥夷易,不能帣韛鞠跽,睨长吏色而得其便。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可知以汤翁狷介的性格,虽是大忠,但绝不肯忠而失节,执行皇帝弊政,只好辞官以保全节。
    侍亲以孝而不失其度。“孝”是传统文化对君子的又一要求,甚至在两晋之际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西晋便有开国“三大孝”,但他们这些孝而无度,甚至违背人性的行为多半是以迎合清议,博取孝廉为目的之表演。例如“三大孝”之一的何曾,在西晋仕至太尉,然《晋史》评之“性奢豪……外宽内忌”,司空贾充当权,他便立刻“卑充而附之……以此为正直所非”。汤翁亦孝,但却遵乎礼法,合乎人性,是至真至纯的孝行。《临川汤先生传》中记载:汤翁“与家人居,嗃嗃熙熙,相剂而出,笑频不假,而光霁自若。与其两尊人居,则柔气愉色,逆所欲恶而先意为之。小不谐怿,栗栗忧虞,若负重辜。”而汤翁侍亲之道仍不止于此,万历三十四年汤父八十大寿,曾任礼科给事中的吉水进士罗大纮托门生带来一篇《寿序》,其中说道:“盖闻事亲之道,有犯无隐,严威俨若,古人绌焉。乃称色养,难哉!义仍气盖一世,至其庭闱之间,绰约若处子,而又善为变宫变徵之乐,时使歌者奏其新声,则不独以色养矣!色养养志,声养养神,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声音人籁也,人籁通天籁,而其微入于谷神。谷神者,不死之道也,得其道,可以长生。夫长生者,哲人修士企慕蓬莱海上所不能致,而翁嬉笑樽俎间得之,抑尤奇矣。”由“色养”而至“声养”,既是身为戏曲家的汤显祖之所长,也可看出其侍亲之体贴入微。汤翁这种侍亲以孝而不失其度的做法更加真诚动人。
    待下以仁而不失其法。在古代,县是朝廷的基层执政机构,对一方百姓的福祉有直接影响,因此县令又被称作“父母官”“亲民之官”,如谢灵运任临川内史便是百姓得福,当地百姓将之称为“康公菩萨”,至今仍祭拜不绝。汤显祖亦是如此。他初到遂昌时接手的是一个县城破败,匪盗横行的“烂摊子”,只好雷厉风行,以法绳之,“勒杀盗酋长十数人”使“县稍以震”。但他并非酷吏,在给好友叶时阳的信中写道:“生在平昌四年,未尝拘一妇人……此又可质之父老子弟而无择言者也。”可见其当时在政策上的宽松仁爱。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严政可以整顿吏治,仁政亦可塑造民风,于是在万历二十四年又以“除夕遣囚”“纵囚观灯”两件壮举震动官场。在明代,除夕、元宵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其中又以元宵灯节最为热闹。元宵夜里全家出动赏灯猜谜为一大盛事。在当时的司法条件下,让囚犯在节日里能够回家团聚,共享盛事,不仅有助于囚犯融入家庭,重归社会,对于整个社会风气也有强烈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他又不惜捐出俸禄积极创办相圃书院,以教化百姓明理向学。在其教育、仁政、法律的三重作用之下,当地很快便风清气正,以至县衙“每月受词者再,今岁讼裁五十余”。他于万历二十六年离任后,百姓万般不舍,亦为汤翁设立生祠以纪念,一如当年的临川内史谢灵运。
    交友以义而不失其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汤显祖一生交友甚广,从公安才子袁宏道到名僧达观,再到著名思想家李贽。但最能体现汤翁风度的却是其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友谊,二人一生也未谋面,但同样高洁孤傲的品性,独抒性灵的志趣和相似的人生境遇,使他们仅凭书信往来亦能惺惺相惜。万历七年,汤显祖已是第三次京试铩羽,苦闷之余选刻了自己的一本诗集,名为《问棘堂邮草》,并寄给年长他三十岁的徐渭,请为之批点。徐渭在回信中便评道:“渭于客所读《问棘堂集》,自谓平生所未尝见。便作诗一首,以道此怀,藏此多矣。”附诗中“兰苕翡翠逐时鸣,谁解钧天响洞庭?鼓瑟定应遭客骂,执鞭今始慰平生”,足见其对汤显祖的嘉许。而汤显祖读徐渭的《四声猿》后亦评道:“《四声猿》乃词场飞将,辄为之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通信中徐渭有时欣赏汤显祖的诗作,称其:“真奇才也,生平不多见。五言诗大约三谢二陆作也。”但遇有不喜的亦不留情面,批其《广意赋》道:“调逼骚。然却似象胥,不汉语而数夷语,是好高之心胜也”;批其《感士不遇赋》道:“有古字无今字,有古语无今语……此似汤君自为四夷语,又自为译字生也。今译字生在四夷馆中何贵哉?”但真正的友谊即使远隔千山亦能显现心灵的契合,晚年徐渭精神状态极差,狂疾时有发作,但作七言古体长诗《渔乐图》时仍注云:“都不记创于谁,近见汤君显祖,慕而见学之。”而汤显祖听闻徐渭逝世的消息后,亦心忧其身后事过于凄凉惨淡,特去信山阴知县余瑶圃,请求给予徐渭些许照顾,信中言辞恳切道:“尊公老师,已裒然易名之请……徐天池后必零落,门下弦歌清暇,倘一问之。林下人闲心及此。不尽。”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汤徐之间义而不失其理的铮铮友谊,不正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君子之交吗? 汤翁一生世事艰辛,经历坎坷,思想也历经儒道释三家洗练,但始终坚守忠孝仁义的君子之道,并以“四香戒”“诀世语”告诫子孙,传之后世,形成了江西临川汤家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