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传承千年,生旦净末丑,悠扬多变的唱腔、美得不可方物的身姿、惊鸿一瞥都让人深陷其中。戏曲是中国人的骄傲,而它所代表的文化早已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
“捧场”、“大拿”、“没谱”这些日常化的词语其实都来源于戏曲文化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词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以及它们在戏曲文化中是什么意思。
板眼
比喻条理和层次等。比如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脸谱
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科班
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捧场
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对台戏 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行头 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行头指戏曲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没谱 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比如李军老师的翻车版《珠帘寨》十一太保擒虎豹)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打下手 担任助手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亮相 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叫板 比喻故意对着干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铆劲
集中力气,一下子使出来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大拿
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在戏曲中,大拿是京剧术语。指“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人员。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人员掌握大权,故俗称“大拿”。 挑大梁 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跑龙套 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圆场 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在戏曲中,圆场是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角色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速度有快有慢,统称为“跑圆场”或“走圆场”。
参考来源:昆曲文化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