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汤显祖·史记 >

玉茗流芳

时间:2016-12-30 16:33来源:未知 点击:
一、 汤剧影响
玉茗堂,位于抚州市内的沙井巷,是汤显祖晚年写作、会客、排练、演出的场所,也是我国戏剧史上富有纪念价值的一座文化遗址。当时和后人在辑刊汤显祖的著作时,都以玉茗堂命名。如《玉茗堂四梦》、《玉茗堂四种曲》、《玉茗堂文集》等。汤显祖也因此而被人尊称为“玉茗先生”。后世的文人也大都以玉茗堂作为汤的象征来加以赞颂,如清代的丁宏海就写有“起衰八代有文章,海内争推玉茗堂”的诗句。
1、《西厢》减价
人们提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时,每每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牡丹亭》一剧,通过杜丽娘由梦而死、由死而生的浪漫主义戏剧情节,反映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巨大要求,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的赞赏。时人沈德符《顾曲杂言》即指出:“《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随之出现了俞二娘、商小玲、金凤钿、冯小青这样的多情女子。娄江女子俞二娘,酷爱《牡丹亭》,有痛于丽娘的遭遇,“愤惋而终”,年仅十七岁。汤显祖闻之后,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五言绝句: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艺双全,名噪一时,最擅长演《牡丹亭》。她由于婚姻不能自主,又受汤显祖戏剧的感染,有痛于杜丽娘的身世际遇,以致忧苦愁苦,抑郁成疾,每扮杜丽娘,“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有一次,演到《寻梦》一折,当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这几句唱词时,情发于中不能自持,粉泪浸地,乃至仆地而死。
据清人焦循《剧说》记载:“内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轻许人。读《牡丹亭》而悦之,愿奉箕帚。汤若士以年老辞。”这位女子为“才子”汤显祖所吸引,以致产生想嫁给汤翁的念头。汤显祖以自己年逾古稀而拒,内江女子竟投江自尽!一部戏剧名著生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实乃亘古罕见。
扬州姑娘金凤钿一生把读《牡丹亭》作为自己最大的嗜好,“读而成癖”,“日夕把卷,吟玩不辍”。临死前,交代家里人将《牡丹亭》放在棺木里为她殉葬。
遭遇不幸的才女冯小青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发出呻吟的绝句:“夜雨敲窗不忍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世间也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是杜丽娘爱情追求的最好注脚。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林黛玉偶然在悠扬的笛韵中听到《牡丹亭·惊梦》的名句,作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牡丹亭》鼓舞了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
 
1、 汤沈之争
汤显祖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决定了他对戏剧意蕴与格律声韵关系的特殊理解,这也就牵涉到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一场论争,戏剧史上称之为“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的评价。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舞台演唱上确有与音律不谐调的地方。吴江派之沈璟、吕玉绳等人遂对其加以修改而使之便于演出,引起汤显祖的不满。汤显祖对他人窜改《牡丹亭》非常不满意,他在《与宜伶罗章二》的信中说:“《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
吴江派与临川派的理论主张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后来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对此采取了一种调和折中的态度。他们对两位戏曲大师的长处和弱点,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提出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正确主张。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理论主张,符合戏曲艺术的特殊规律,也是“汤沈之争”所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结论。清代剧坛的《长生殿》、《桃花扇》,即是在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创作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

 
2、 临川剧派
历来被认为临川剧派的戏曲家,既非汤显祖的门生,也没有受过他的指导,只不过是后世戏曲史家和评论家的一种概括。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云:“正玉茗之律,而复工于琢词者,吴石渠(吴炳)、孟子塞(孟称舜)是也。”
吴炳在创作观念、关目设置上刻意模仿汤显祖。在《疗妒羹》中,剧作女主角乔小青雨夜挑灯泣读《牡丹亭》后,模仿杜丽娘自画春容,最终憔悴而殒。吴炳借剧中人的口评价说:“艳曲靡词总厌听,伤心只有《牡丹亭》。临川剧谱人人赞,能读临川是小青。”
孟称舜剧作,皆以“才情”著称。其《娇红记》传奇更是“情史中第一佳案”;孟称舜自诩此剧“上逼《会真记》,下压《牡丹亭》。
明后期戏剧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步汤显祖后尘的剧作家及其创作,还包括梅鼎祚、屠隆、周朝俊、叶宪祖、徐复祚、陈与郊、王衡、王玉峰、汪廷讷等诸多戏剧家的创作。周朝俊的代表作《红梅记》得到汤显祖的大力推奖。汤显祖在评价剧作女主人公李慧娘夜奔裴舜卿的《幽会》一出时说:“余作《还魂》传奇,此折最似之。”认为李慧娘的魂牵和杜丽娘的梦臆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前期戏剧创作的繁荣除了康熙朝“南洪北孔”等人的戏剧创作外,乾隆朝则有唐英、杨潮观、蒋士铨、张坚等人的创作。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汤显祖的启迪和影响,张坚、蒋士铨则可归入汤显祖的“玉茗堂派”。蒋士铨的《临川四梦》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蒋士铨在剧中让汤显祖与其“玉茗四梦”中的主要人物:杜宝、淳于棼、卢生、霍小玉,以及剧外人物俞二姑(即俞二娘),一一粉墨登场。以致使这部剧作“离奇变幻”,现实与梦境相胶结,虚虚实实,亦幻亦真,以汤显祖的主要事迹为题材,对汤显祖敢于蔑视权贵,保持高风亮节的品质作了热情歌颂。
 
 
4、改本评本
明万历年间,曾因《牡丹亭》的巨大成功而掀起过对汤剧作删改品评的热潮。沈璟、吕玉绳、臧懋循、徐日曦、冯梦龙等,都曾对《牡丹亭》作过删削改订,以便于舞台演出。
沈璟改本名《同梦记》,又称串本《牡丹亭》,是一个未曾刊刻的删改本,可惜没有传世。《南词新谱》留有几支残曲。改编的意图是便于昆曲演唱,故调整平仄韵律,词句上也有压缩。
吕玉绳改本即是引起汤显祖强烈不满的删节本。看来此本改动较大,在意趣上面目全非。此本亦未有留传。有的研究者认为吕本就是沈本,不存在吕改本。
臧懋循改本将汤剧原作55出删并成36出《开场》算在内,既重曲文曲律,又重舞台搬演,为昆腔演唱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台本。
徐日曦改本又称硕园改本,被毛晋收入《六十种曲》。硕本存43出,比原本减少12出,是一个舞台演出本。
冯梦龙改本名《风流梦》,存37出,比原本少18出。它的部分场次,如《春香闹学》、《拾画叫画》成了折子戏的经典,常演不衰。
除改编本外,《牡丹亭》还有各种形式的刻本与评本。《牡丹亭》写成以后,先以抄本形式流传,后有数十种刻本流传。作为文学本,有明代的文林阁本、石林居士本、朱墨本、清晖阁本等,清代则有竹林堂本、自娱斋本、芥子园本、三妇本、冰丝馆本、暖红室本等。在明清时期,《牡丹亭》的各种评点本也应运而生。其中比较著名的评点本有茅暎评本、王思任评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吴震生与程琼夫妇评本《才子牡丹亭》、杨葆光的手批本等。

 
5、《六十种曲》
《六十种曲》,亦称《汲古阁六十种曲》,明末学者及出版家毛晋编。《六十种曲》所选60种剧作,除王实甫《西厢记》系北曲杂剧外,其余皆为南曲系列的戏文与昆腔传奇作品。
《六十种曲》对汤显祖剧作的推崇到了极致,它不仅收录了“临川四梦”,还收录了《紫箫记》,以及硕园删改本《牡丹亭》,共计6种。在沈璟、吕玉绳、臧懋循、徐日曦、冯梦龙等人纷纷窜改《牡丹亭》时,《六十种曲》却收录了汤显祖的全部剧作,其眼力和意义自不待言。这种绝无仅有的做法,说明了毛晋及其明代戏剧界、文学界对于汤显祖及其剧作的高度重视与评价。它也是后世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基础与起点。

 
6、谱曲演出
“临川四梦”问世以来,立即轰动明末剧坛,深受广大读者与观众的欢迎。此后的四百年间,不少剧种曾不断地改编上演,为汤剧的普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汤剧问世不久,江西便出现了演出《牡丹亭》的高度热情。临川、南昌几处的成功演出,还博得汤显祖的极力赞许。汤诗有《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二首》:
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魂梦去来时。
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销魂不遣知。
 
桦烛烟销泣绛纱,清微苦调脆残霞。
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
 
明人陈士业《江城名迹记》记载了南昌宁王朱权后裔的戏曲活动。汤显祖《建安曲池夜归醉和》一诗就写到他到建安王府饮宴看戏的情景:
 
梁园春物蔼余晖,浇径春归客未归。
粉黛笑侵图画色,殿堂光发舞人衣。
星槎暗逐楼台转,帘影晴随风雨飞。
残烛卧深情露晓,蒲萄香梦醉霏微。
 
明亡,南昌名士李明睿弃官归里,构筑沧浪亭,选苏州女乐于亭上演出《牡丹亭》,一时名流云集。昆曲家班演出《牡丹亭》的记载有:明末太仓王锡爵家班,无锡邹迪光家班,徽州吴越石家班,常熟钱岱家班,吴中沈君张家班,怀宁阮大铖家班,长洲吴昌时家班,清初宋荦家班,王永宁家班,顾威明家班等,这在戏曲文献中不绝于书。
康熙末年至乾嘉之际,昆曲进入折子戏时代,在这种潮流影响下,“临川四梦”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戏园,但全本演也出未中断。乾嘉年间,冯起凤的《吟香堂曲谱》和叶堂的《纳书盈曲谱》将全本《牡丹亭》的曲文谱成昆曲,使之既合昆腔格式,有保持原作精神,为《牡丹亭》原本的昆曲演唱奠定了基础。

 
二、汤学播扬
1、国内研究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国内有着这部名著就已远传海外、走向世界,至今有300多年了。自20世纪以来,各种外文译本相继问世。研究这部名著的外国学者也日益增多。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1984年在为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所作的序中说:“外国有莎士比亚学,中国已经有《红楼梦》学(即红学),也不妨有研究汤显祖的‘汤学’”。30多年过去,汤学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中国20世纪的汤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前半世纪和后半世纪两个阶段。前半世纪的研究较多地继承了明清以来考辨本事、制曲度曲、曲辞鉴赏的传统,较少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说明,研究者仅有少数曲学专家和文学史家,前期有王国维、吴梅、王季烈、卢前等人,后期有俞平伯、郑振铎、赵景深、张友鸾、江寄萍、吴重翰等人。1957年前后围绕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活动,形成了一个研究的小高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汤显祖研究逐步深入和发展。全国学术界在1982年以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为契机,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以及南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随之将汤显祖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论文和著作的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2、海外研究
海外对汤显祖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叶即已开始:
日本著名的中国戏曲史专家青木正儿在1916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青木正儿的学生岩城秀夫在七、八十年代撰写了长达411页的论文《汤显祖研究》;
八木泽厚《论<牡丹亭>的版本及其成立年代》载《斯文》22编1号;
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Cyril Birch)撰写了论文《<牡丹亭>或<还魂记>》(1974)和《<牡丹亭>结构》(1980);
J·Y·H·Hu的论文《从冥府到人间:<牡丹亭>结构分析》(1980);
夏志清的论文《汤显祖剧作的自我与社会》(1970)。
俄国汉学家索罗金·马努幸也于1974年发表的《论汤显祖的<紫箫记>》、《汤显祖的戏曲<紫钗记>》等论文。
1974年汉堡大学Tang shang Lily《汤显祖的“四梦”》出版;
1975年明尼苏达大学C·Wang chen的博士论文《<邯郸记>的讽刺艺术》出版;
20世纪90年代有华玮的博士论文《寻求“和”:汤显祖戏曲艺术研究》(The Search for Great Harmony:A Study of Tang Xianzu’s Dramatic Art)(1991);
荣赛星(Sai-sing Yung)的博士论文《<邯郸记>评析》(1992);
陈佳梅(chen Jiangmei)的博士论文《犯相思病的少女的梦幻世界:妇女对<牡丹亭>的反映(1598-1795)研究》(The Dream World of Love-sick Maidems:A Study of Women’s Responses to The Peony Pavilion,1598-1795)(1996);
王益春(wang I-chun)的博士论文《梦与戏剧:16-17世纪之交中、英、西班牙之剧作》(Dream and Drama:in Late Six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England and Spain Theatre)(1986);
周健渝的博士论文《才子佳人小说:十七到十九世纪中国一种叙述文学体载的历史研究》(1995);
沈静的博士论文《传奇戏剧中文学的运用》(2000)亦述及汤显祖剧作;
卡塞林·斯瓦特克(Catherine Crutchfield Swatek)的博士论文《冯梦龙的“浪漫之梦”:<牡丹亭>的改编里抑遏的策略》(Feng Menglung’s “Romantic Dream: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in His Revi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1990)则论及汤剧的流传。
国外的文艺界、学术界对汤显祖及其剧作也作了很高的评价。

 
3、故乡弘扬
作为汤显祖故乡,抚州历届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2年,举办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排演了整本抚州采茶戏《牡丹亭》(又称临川版《牡丹亭》),2013年又精心排演了以采茶戏、宜黄腔、盱河高腔等几种唱腔演绎的折子戏“临川四梦”,同时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汤显祖戏剧奖。并且先后兴建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梦湖、梦岛、抚州名人雕塑园、“临川四梦”人物雕塑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1)汤显祖纪念馆
为纪念汤显祖这位乡贤,弘扬临川文化,1992年在抚州市汤显祖陈列室的基础上,开工兴建占地180亩的汤显祖纪念馆,199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内有“清远楼”展厅、四梦广场等。
汤显祖纪念馆通过多方渠道,征集到汤显祖清代《临川四梦》等木刻板20余块,清代《文昌汤氏宗谱》二套,汤显祖撰写碑文两块及汤显祖佚文一篇,为开展“汤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为加快市中心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汤显祖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将汤显祖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列为2014年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对清远楼、梦亭桥、照壁等原有景点进行修缮工程。经过改造提升后的“汤馆”将形成“一心(核一心)、四轴(四轴线)、四片(四片区)”,成为一座集纪念、研究、游览、休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
(2)汤显祖大剧院
建于2008年的汤显祖大剧院,占地36亩,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是全国一流的多功能大剧院,外观时尚大气,内部功能齐全,拥有1300多个座位,具有专业舞台音响系统、电脑程控灯光系统、移动式舞台和中央空调,能接纳国际国内一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
(3)梦湖与梦岛
梦湖是2007年由抚州市委建造开挖的人工湖泊。最初取名“人工湖”后开发生态公园而取名为梦湖。2014年5月21日,国家旅游局对拟批准的198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了公示,列入公示的景区中包括我市梦湖景区,梦湖景区现已顺利通过公示并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梦岛是梦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岛的建设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依托,以梦文化为主线,组合梦文化系列景观,建成集文化展示赏析、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园。其中,玉茗花园、杜府花园、梦塔园、宋韵街、梦岛广场、梦塔及圆梦桥,独具匠心地组合出丰富多样的景致。
(4)重修汤墓
汤显祖墓原坐落在抚州市桥东灵芝园汤家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临川县知县江召棠曾进行过一次大修,并在墓碑上撰一联:“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后年久失修,遂成荒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修墓一新。十年动乱期间,1966年和1968年两度被毁,墓地被做他用。1982年,原抚州市人民政府在抚州人民公园内重修汤显祖墓。墓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牌、墓简介、墓主体、牡丹亭等部分及汤翁的代表作“临川四梦”的戏文图像镌刻石碑组成。
(5)纪念活动与学术研究
作为汤翁故里,抚州地区为纪念汤显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对汤显祖及其文化作品的研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组织市内外专家,对汤显祖的政治思想、艺术成就、性格特征、创业背景及其主要作品“临川四梦”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抚州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协会、江西省文化厅、江西剧协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汤显祖逝世366周年的大型演出与学术研讨活动,同时编印了国内首部《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1996年,抚州地委宣传部、抚州社科联、抚州师专等单位和江西省社科院、江西师大文学院、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等一道,在省社科院联合召开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80周年学术座谈会”;
2000年,抚州市委、抚州市政府在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在抚州举办了汤显祖诞辰450周年纪念活动,会后,在《影视新作》上出版了《纪念汤显祖诞辰450周年专辑》;
2006年,抚州市委、抚州市政府在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与东华理工学院一道在抚州举办“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逝世390周年纪念大会学术研讨会”, 在《抚州社会科学》上编辑出版了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56篇;
2010年在汤显祖诞辰460周年之际,中国剧协和抚州市委、市政府在抚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
2010年10月出版了“临川四梦”评注,由汤显祖家乡的几位学者完成,受到全国汤学研究界的好评。《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6册)由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主持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出版。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抚州地区以纪念活动带动学术活动,将新时期“汤学”研究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临川四梦”舞台演出
省内戏剧人一直在努力打好这张最闪亮的江西文化名片:
1957年,赣剧弋阳腔《还魂记》在南昌隆重推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戏曲舞台上搬演“临川四梦”的开山之作;
1982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全部搬上了江西戏曲舞台;
1985年,赣剧高腔传奇清唱《还魂曲》的创作演出获得成功,为搬演汤显祖剧作另辟一条蹊径;
1986年,赣剧弋阳腔《邯郸梦记》的改编演出,在剧中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
上世纪90年代,省赣剧团就曾排演过赣剧全本“临川四梦”,其中的《邯郸梦》演进了北大;
1999年,由黄文熙根据汤显祖《牡丹亭》原著后半部分而改编的赣剧弋阳腔演出本《还魂后记》成功搬上舞台,与1957年由石凌鹤改译的赣剧弋阳腔演出本《还魂记》交相辉映,使得汤翁的《牡丹亭》得以完整地呈现在赣剧舞台上;
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当代推出了新版赣剧《牡丹亭》;
2008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抚州汤显祖大剧院隆重上演;
2009年弋阳腔《牡丹亭·梦》搬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2010年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新编上演赣剧“临川四梦”,召开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7)文化产品
为宣传汤显祖这一文化品牌,抚州地区深度开发有关汤翁文化产品:
2000年与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合作,向国内外播出《汤显祖》专题片;
与国家邮政局联合推出《光照临川之笔》汤显祖纪念邮册;
2006年与景德镇陶瓷学院联合推出汤显祖瓷盘一套;
2009年,抚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江西出版集团、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牡丹亭》;
2004年编辑出版了简体横排、《<临川四梦>评注》。
 
 
04、当代改编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峨高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
《牡丹亭》问世后百年内全本演出几乎没有中断,后来更是以折子戏的形式常演于昆曲舞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九年(1774)通行本《缀白裘》相继刊行,各集所收《牡丹亭》折子戏有《冥判》、《拾画》、《叫画》、《学堂》、《游园》、《惊梦》、《寻梦》、《圆驾》、《劝农》、《离魂》、《问路》、《吊打》等12出。
《邯郸记》问世以后也经常在舞台上演出。而折子戏《扫花》、《三醉》、《云阳》、《法场》、《打番》(《番儿》)、《仙圆》等则更是经常在清代宫廷和民间演出。《南柯记》之《瑶台》、《花报》,《紫钗记》之《折柳阳关》等折子戏亦为昆曲盛演。
20世纪末、21世纪初,《牡丹亭》的四个演出本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99年10月上海昆剧团排演新版昆剧《牡丹亭》,分为上、中、下三本共34出,演出时间为7小时;以伯奇译文为基础,由谭盾作曲、彼得·塞拉斯导演,定居美国的昆剧演员华文漪、黄鹰主演的歌剧《牡丹亭》长达4个半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由美籍华人陈士争执导的55出全本《牡丹亭》,1999年7月在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上演了三轮,每轮需用三个下午和三个晚上演完;2000年2至3月,美国的中国戏剧工作坊以昆曲演员和玩偶交错的演出方式,在纽约多罗茜剧场上演了玩偶剧场版《牡丹亭》。
当前,各种版本《牡丹亭》正在全世界巡演。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正在从“美丽的典故”走向“青春的现代”。
 
 
05、“青春”牡丹
2004年4月29日,由旅美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担纲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举行世界首演,这也是昆曲史上承先启后的又一次盛会。继台北之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又在香港、澳门、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地演出,并先后进入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位于抚州的汤显祖大剧院,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青春版《牡丹亭》将原本55出,删减成3本27出上本为“梦中情”,由《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虏谍》、《写真》、《道觋》、《离魂》第9出组成;中本为“人鬼情”,由《冥判》、《旅寄》、《忆女》、《拾画》、《魂游》、《幽媾》、《淮警》、《冥誓》、《回生》等9出组成;下本为“人间情”,由《婚走》、《移镇》、《如杭》、《折寇》、《遇母》、《淮泊》、《索元》、《硬拷》、《圆驾》等9出组成。
 

06、人类遗产
2001年5月18日,这在昆曲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共19项,中国的昆曲在入选项目中名列榜首,这是联合国文化组织对中国昆曲的最高礼遇,也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这表明昆曲这项艺术已臻于世界地位,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了。
《牡丹亭》开始在全世界的巡演,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经典名著以青春的喜悦与生命,必将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文化的隔阂走向世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中展示出永不熄灭的艺术风采。
从世界范围内考察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颗同时代的剧坛巨星,一位被革命导师马克思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这两座分别隆起在欧、亚两端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观。他们不朽思想的翅膀依然在我们头上翱翔,他们剧作的激情火焰将永远在我们心头燃烧。

 
后记
 汤显祖作为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自信心都是必要的和富有意义的。汤显祖和他的优秀文化遗产,永远属于人民,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汤显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作品,将永载世界文化史册!